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规划建设纪实
发布时间: 2016-12-27 来源: 网友分享
60年前的那个4月23日,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,把胜利的红旗插上总统府门楼。毛泽东写下激情澎湃的诗句: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
今天,在长江与秦淮河交汇的江滩上,49根钢柱擎起“千帆竞渡”群雕,如红旗招展,又似风帆涌动,纪念60年前那个天翻地覆的光辉时刻。
4月23日,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开放。由国内着名设计师担纲的这组建筑组群,从设计、建造到竣工,前后仅用4个月。南京城建用一流的规划、只争朝夕的建设速度,保质保量地建成纪念馆和群雕,在外秦淮长江口竖起了“红色地标”。
“老馆”布展局促,在三汊河异地重建
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原位于挹江门城楼,“老馆”局促,在三汊河异地重建。
它的规划建设,凝聚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规划部门的智慧与市政府的果断决策。
1982年,南京为纪念渡江胜利在热河路广场修建了渡江胜利纪念碑,又于1984年把挹江门城楼腾出来建设纪念馆。1987年,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。但该馆受城楼空间限制,建筑面积仅1200平方米,可以使用的展览陈列面积才436平方米,与占地面积1.3万平方米、1.28万平方米的辽沈、平津战役纪念场馆相比,差距太大,与渡江战役的历史地位不相称。随着南京解放60周年临近,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多次提案易地扩建。2007年3月,南京市决定将渡江胜利纪念馆迁至“三汊河河口公园”。
这里濒临长江主航道,视野开阔,又紧靠整治一新的外秦淮河,处于河西新城和老城的分界线。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们认为,三汊河是南京敞望长江的最佳观测点之一,在此建设“渡江胜利纪念馆”,江河风光和纪念碑融为一体,将激发强大的感召力量,成为寄寓英雄主义情怀的新地标。
苦心孤诣规划,大师捧出“名家名作”
渡江胜利纪念馆很快进入设计阶段。2008年4月26日,南京市市长蒋宏坤举行现场会,要求纪念馆、纪念碑、雕塑群整合一处,“既有纪念性、又有地标性”,展现南京特有的大江风貌和秦淮风光,展示渡江战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。
南京城建集团和秦淮河建设公司领命建设。他们迅疾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进行项目规划,中国城雕院吴为山教授担纲雕塑造型设计,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等8名建筑、军事历史、雕塑艺术专家对设计方案把关考评。
2008年11月,吴为山教授闭门两月之后,拿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“千帆竞渡”钢雕和“总前委”人物群雕,并得到专家组和市政府的认可。
“千帆竞渡”由49根高度不同的柱体有机组成,最高的为49.423米,象征着南京解放这一天。钢柱以柱杆的排列组合构成风帆与桅杆,再通过“排阵”达成壮阔的造型和不可阻挡的气势,形如数组风帆飞扬,又酷似风展红旗如画。
为设计刘伯承、陈毅、邓小平、粟裕、谭震林“五前委”群雕,吴为山查阅了大量老照片和历史资料。他没有拘泥于“老照片”,在创作中将写实与写意结合起来。比如,邓小平在一张五人合影中两手是放在胸前,而雕塑上则插在口袋中,突出了他的机智、儒雅、自信。吴为山解释说,邓小平那时年轻,留过洋,又身经百战,雕塑更传神于人物的特点。
又好又快建设,纪念馆申报“鲁班奖”
2008年底,渡江胜利纪念馆开工建设。秦淮河公司负责人王晨艳回忆当时的场景:一片烂泥滩,广场、展馆、雕塑基座同时开工,建材、建筑构件,密集地运抵现场,“当时,紧张得都喘不过气来。”
纪念馆要在南京解放60周年之际建成,工期不可谓不紧。南京城建集团负责人每天到工地,对工程出现的所有问题高位协调、现场解决;所有参建队伍拧成一股绳,倒排工期,统筹施工。很快,纪念广场场地整平了,纪念馆框架出来了,雕塑钢柱也在龙潭的装配车间下线了……
2月17日,“千帆竞渡”群雕开始吊装。由于钢柱最重40吨、高49.423米,而江滩地质条件差,便预先浇筑了2米厚的基座以形成稳定的结构层,吊装时,靠基座脚上200颗螺栓固定,两个月吊装完毕。
4月20日,“总前委”群雕安装完毕,渡江胜利纪念馆建设画上圆满句号。
这一历史性纪念建筑工程,不仅刷新了南京城市建设的新速度,而且质量优良。南京准备为她申报“鲁班奖”。
注明:本文系转载网络资源,如有侵犯版权问题请和管理员联系删除!
水利总监工程师 15000~20000元/月
重庆蓝宫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-金华市
水利造价工程师 8000~10000元/月
重庆蓝宫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重庆-璧山区
水利监理(水利水电高工)兼职 45000~55000元/月
重庆蓝宫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江苏-南京市
总监理工程师 面议
浙江通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-杭州市
总监工程师(高标准农田专业) 10000~11000元/月
重庆蓝宫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黑龙江-哈尔滨市